top of page

淡水夏耙文蛤|耙一條長長的河口記憶

  • Jan 14, 2023
  • 3 min read

Updated: Feb 13


專案日期|2022/02-2022/11

專案地點|淡水河中央

合作單位|林堉璘宏泰教育基金會、淡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

 

策劃概念

2021年「建構地方職人資料庫:打造淡水地方平台」設定9條路徑中,在淡水河中央的浮線(沙洲)上體驗淡水漁業文化-夏耙文蛤廣受歡迎,於是我開始思考「具有淡水獨特風土優勢的文蛤漁作體驗,是否有再進一發展的可能? 」,恰逢得知林堉璘宏泰基金會的淡海專案換宿計畫,鼓勵學生在地方展開行動並提供住宿獎學金制度。對於身為台北人的我,每天騎車 1.5 小時往返淡水,從沒在淡水居住,因我想利用機會,發展文蛤風土文化的同時,嘗試二地居的可能性,於是 2022 年我與 2 位地方青年以「耙梳淡水文蛤事」為題,組成二代滬青行動,共同爭取淡海專案換宿計畫。


1|拜訪淡水漁人與文化講師、2|與地方青年的啟動會議


為服務增值,拒絕打價格戰

淡水,前後歷經四百多年文化融合,現如今是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,登記在案的有形文化資產共計32件、無形文化資產共計5件。在得天獨厚的風土優勢與便捷交通加持下,淡水也慢慢長出不同的觀光樣態,例如:導覽、地方小旅行、地方策展、手作DIY、職人體驗、儀式感節慶等。然而這類型的行動卻在大量補助金挹注下,多數以免費形式呈現,少數則意思意思定價200-500元,導致淡水面臨免費、低價的觀光,無法收取高端體驗費。同時為了壓低成本,許多團體降低提供服務夥伴的費用,這對於淡水觀光系統並不是一個好的循環,據此,我主張「每位提供服務的夥伴都應該要有相對應得收入 」,應該要透過提高服務的品質,為服務增值,進一提高服務的售價,而非打價格戰,破壞旅遊圈行情。


為此,我側重於透過服務設計的專長,重新設計服務流程,將目標客群設定為 16-50 歲的團體民眾,並定價1500元/人,每場活動邀請荒野保護協會講師一同參與,除體驗淡水河上耙文蛤外,也透過文史工作者與漁人兩者不同角度交流分享,深化參加者對淡水河口文蛤漁業認識,聚焦生態教育,同時與淡水香草街屋地方小農合作,提供活動飲品香草茶,推廣地方店家。




具體效益

本專案在10個月內,舉辦7場次體驗,參與人數為142人,其中有6%在地居民,54%教育研究者以及40%一般民眾,活動經濟效益為50萬元。


對於不同的活動利害關係人,我有不同的期待。利害關係人包含五大類人:旅人、創創路地方工作室、地方青年/大學生、地方職人/講師以及地方居民。藉由活動的媒介,旅人獲得高品質的旅行服務;創創路穩定商業模式,持續獲得收入;為地方青年/大學生提供實作的機會與收入;為地方職人與講師創造彈性收入;為社區居民提高對生活場域的認同感。


體驗者分享


公開露出

聯合報|淡水河中央能「落腳」,浮州環視淡八兩岸絕美景象


新北市農業局-稼日蒔光|夏耙文蛤,耙出美好夏日回憶



行動團隊

滬青行動|劉宇萱、陳芃君、許程閔、童皖祥、陳澤維

淡水漁人|陳國忠、翁志安

文化講師|陳江河、陳威志、劉秋燕

美術設計|劉凱欣 https://reurl.cc/Y4a84D

攝影團隊|紅葉影像工作室

合作店家|淡水香草街屋

特別感謝|淡水漁業文影像館


Karin Liu 
|2025 All Rights Reserved
Design by Karin Liu
bottom of page